米乐M6APP缙云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创办于1983年,全体职专人艰苦创业、自力更生、开拓创新,在百亩荒沙滩上初步建成了现代化的综合性农村职业学校。该校以“鼎文化”为核心,坚持“立人至善、立业至精”的办学理念和“文化管人、制度理事”的管理理念,致力成为“两山理论实践者、乡村振兴开拓者、职业技能传承者、创业创新孵化者、特色文化推广者”,先后获评国家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、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、浙江省中职名校等荣誉称号。办学36年以来,已培养22000多名技术技能型人才,向高等院校输送新生5000余名。
(本报记者 王丽英)不久前,热闹的2019缙云烧饼节收官。缙云烧饼是缙云民间著名特产,也是缙云重要的文化特色之一。相传缙云烧饼的制作与当地“黄帝铸鼎”的美丽传说有着密切关系。“鼎文化”就是从这个人人传颂的故事里凝练出来的。
缙云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建校30多年来,靠着攻坚克难、苦干实干,在百亩荒沙滩上,建成了一所全国知名的现代化职业学校。历经多年的岁月沉淀,这种首创精神、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奠基了学校“鼎文化”的根基。近年来,学校深挖传统文化精髓,开展了“鼎文化”建设,确立“立人尚鼎”的办学理念。在叶云汉校长看来:“办学如铸鼎,而鼎的三足象征着学校的人才培养、文化传承、社会服务三大功能。学校就是一尊大鼎,是学生学习、练技、锻能、立业的地方。”
自2017年学校被确立为浙江省中职“名校”建设单位以来,学校开启了以特色“鼎文化”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加速跑。一项项创新、一次次突破成效喜人,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。
近年来,为破解当地企业高新技术人才缺乏和人才断层的困境,解决中职生普遍存在的“要收入还是要学历”的顾虑,学校创新“校企校”项目,低起点高落点,为学生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,也为职业教育改革再添经典案例。
“校企校”模式由学校、企业和电大三方共同参与,根据行业发展,结合区域产业需求,立足学校和电大的教学条件及资源,结合企业提供的学徒岗位,修订教学计划,把学历证书、技能证书、职业资格证书“三证”结合起来,学生可以一边工作一边提升学历,这成为学校办学的一大特色。“校企校”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潜能,形成校企分工合作、协同育人、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,促进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进步,推动职业教育和劳动体系互相融合发展。“校企校”模式不仅是缙云县首创,也是全市首创。
“校企校”项目采用的是“2+2.5”学分制培养模式,此模式是工学交替下的学分制培养,前两年在校学习基础知识,后两年半在企业顶岗实习,在顶岗实习期间可参加大专函授学习,此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就业成长发展,搭建了学生成长的“立交桥”。“2+2.5”学分制培养模式对中职、电大的师资、设备、教材等教学资源进行融合,体现“中职有大专,大专有中职”的实训、实习特色。
“2+2.5”学分制培养模式比正常的中职升学模式缩短了一年时间,顶岗实习时,参加丽水市电大组织的大专函授,学费由企业负责。学分制培养模式由于电大雄厚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作后盾,学生毕业后将更加适应职场的需求,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。
“校企校”模式是适应中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优秀模式之一,学校、企业和电大三方相融相通,形成教育合力,为学子们成长、成才、成功保驾护航。
随着“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”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,中华大地开启了“创”时代模式。学校应势而动,以学生发展为中心,以创新意识、创新思维、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为目标,积极引入校友、合作企业等多方社会资源,构建“缙商学园”,完成创业教育从“分散式”到“集合式”的转型,为双创筑牢基石。
为有效推动“缙商学园”落地生根、开花结果,学校成立由校友企业家联合会会长担任园长、学校校长担任副园长的“高标配”领导班子。同时设立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,制定科学化发展大纲,实现学园科学化、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。
为了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,学校构建“缙商学园”运行机制,建设包括创业精神养成、创业核心能力提升、创业具体行业分析、创业过程模拟、创业实践和实施创业的全链条培育体系。学园实行“普及+专培”的双轨制,一方面向学校全体学生开设“中职生创新创业教育”必修课;另一方面为学园学生制定专门的教育培养方案,深入推进专业化人才培养。此外,学校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,开展不同内容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,实现分层分类培养。
学校还联合企业探索“2+1”模式。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专业知识,后一年在企业产业基地学习创新创业课程。授课教师全部由企业家和行业专家担任,通过学分替换,达到要求的学生将获得SYB创业证书。
在“鼎文化”的引领下,学校以“缙商学园”为基石,遵循共建、共管、共用、共赢的原则,构建“校内+校外”的师生“鼎创”园区。在园区内构建“鼎创梦想中心”“鼎创孵化中心”“鼎创服务中心”三位一体的园区布局。搭建“学生创业联盟”,为准备创业和已经创业的学生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平台,他们可以在这里获得免费培训、风险投资、项目孵化等方面的支持,提高创业的成活率。创业园区对学生的创业活动进行定期考评,对各创业项目的进展和运营情况进行跟踪指导,使创业项目能够尽快成长和健康发展。
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,要“完善职业教育和培养体系,深化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”。产教融合的落脚点就在于校企的精准对接、精准育人。
近年来,学校紧紧围绕缙云产业发展需要,创新“双元一体,共融共合”的现代学徒制,实现学生对接岗位、学校对接企业、教育对接产业三个精准对接,形成校企共同招生机制、人才培养计划、专业课程与实践基地、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模式、双元导师队伍、管理与考核评价机制的精准育系。
学校根据区域产业特色,在汽车运用与维修、机电一体化、服装设计与制作、电子商务等11个专业中全面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。完善课岗直通、“四标四位合一”的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,组建行业招工、岗群融通、小班师徒的“鼎匠传承人班”,构建“丽水技工”技能达标体系;推行“三位一体”的实践实习管理机制,使现代学徒制成为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。
“课岗直通”是学生在学校企业化的教学环境和真实的企业工作实践中,通过完成与工作岗位典型职业活动一致的教学任务,达到学习内容与岗位内容、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,使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上岗。“四标四位合一”是指行业标准、职业岗位标准、职业技能标准、毕业标准“四标”与政府、学校、企业、学生“四位”两者的结合。
通过深入行业、企业调研,在分析岗位(群)职业能力、职业标准基础上,以“岗”导“课”,以“岗”定“课”,重建现代学徒制课程,将行业标准、职业岗位标准、职业技能标准和毕业标准作为课程开发的标准,紧密结合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,并分解到单元教学项目中去,确定学习领域的知识、技能、素质标准和教学内容,按照“必需、够用、实用”的原则,将典型职业活动直接转换为教学项目,将工作任务转换为学习任务,构建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。
在“学岗直通”的指导思想下,学校开展以岗位(群)为界限的跨界培养。学生学习考核通过后,进入“鼎匠传承人班”,“鼎匠传承人班”的学生以定向企业进行小班化师徒对接,由校企共同制订培养计划。该班采取“企业体验”—“项目实训”和“轮岗实训”—“综合实践”三段渐进式育人机制,有效促进知识学习、技能实训、工作实践的融合,实现学生全面发展。
此外,校企共建以“技能实操”“技能素养”“技能创新”为核心的学生专业技能达标体系和学校、企业、家庭“三位一体”的实践实习管理机制。并建立严格的实习前培训和准入制度,加强对学生的实习劳动安全教育。
随着校企双方的一次次握手,产教融合也释放出越来越多的人才红利,使人才培养焕发出更加澎湃的生机与活力。
迈入新时代,学校进一步提高站位,将“教学做合一”的教育理念与服务“美丽乡村”的使命担当有机结合,积极开展服务企业、服务基层、服务群众的“三服务”活动,打造“校企合作”“产教研学”“校村振兴”三大共同体的创新实践,既有力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,又为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。
学校对标本土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发展,积极推进合作办学、合作育人、合作就业、合作发展,助力区域经济发展。学校与浙江天喜厨电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“智能电工学园”申报省级校企合作共同体项目。新建维修电工高级工实训室等5个实训室;校企共建校内实训流水线个,使校外实习基地达到18个。近3年来,校企共同申报省、市级课题11项;论文发表获奖省、市级20篇。
一年来,学校签约了缙云县同欣电子厂等4家代表性企业,组建了“元器件组”“电路设计装配组”等5个生产学研小组,共同开展产学研项目研发。
为实现“美丽乡村”建设,学校组织学生走进乡村,围绕“缙云烧饼”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,构建“烧饼+”地域主题文化课程群,并面向社会免费开设烧饼职业技能培训班。一系列围绕“乡村振兴”战略开展的主题实践活动,焕发出强劲的育人活力和服务动能,令人欣喜。
这一股股以“鼎文化”为引领,充满首创、奋斗、奉献精神的动能,汇聚成了磅礴的力量,推动学校各项工作风正帆举,轻舟飞渡,永不停歇地向前、再向前……
Copyright © 2012-2051米乐M6·(中国)官方网站版权所有